2015年10月30日 星期五

生5個娃、上著班考上哈佛,全靠“時間管理術”



若想改變現狀,只能積極提升自己的程度。

        一、越沒時間越想做事——化焦躁為進步的決心

如果一天24小時全歸她自由支配,她應該沒法在短時間內念那麼多書,如果沒有孩子需要照顧,她應該會有閒情逸致喝杯咖啡,也不會充滿鬥志、熱血沸騰了。


        二、別想or,要想and——人生太短,不夠一件件順序做

“先別考慮or,想想看有沒有and的方法吧!”
“因為,專心投入‘想做的事’,‘不得不做的事’帶來的痛苦就會更小。”

        三、放棄完美主義——要有亂成一團的心理準備

多件事齊頭並進,亂成一團是必然的。
想多元利用時間的媽媽們要把完美主義放到一邊,把“非要完成、完美”改成“做一點是一點”,就會有新突破。
不做,收穫是0,做一點就有一點的收穫。
工作、家務、帶娃,每個人都會給自己打分,標準也不盡相同,但媽媽們可以進行區分,除了必須達到的目標,其他可以試著稍微降低標準,不必事事滿分。

        四、“大石頭理論”——24小時:長度變不了,密度可提高

擠出時間做什麼,比擠出時間本身更重要。同樣是一分鐘,怎麼用得更有價值、更精確?結果完全不同。

她很喜歡《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》這本書,也會對事項按重要及緊急程度進行區分,並對《與時間有約:全方位資源管理》一書中的“大石頭理論”深有體會。

“大石頭理論”認為,想把更多大石頭、小石頭、細沙放進桶裡,應該先放大石頭,再放小石頭,最後放細沙。

也就是說,時間管理上,應該用整段時間優先處理“大石頭”,再用零碎時間安排“小石頭和細沙”。
        五、早睡早起——留出不被打擾的時間

清晨3點起床,到孩子6點起床之間的三個小時,就是完完全全不被打擾的時間,可以集中精力做想做的事。


        六、學會借助他人——用錢買時間

媽媽應該做“不能被替代的事”,剩下的事就外包吧,只有這樣才能生出時間來。

        七、別被常識偷走時間——規矩是自己定的

作為家庭主婦,她可以、也應該“自訂規矩”。

        八、善用零碎時間——生活更有效率

每天淩晨3點到6點、每天通勤的3小時是她的念書時間,而且,她的時間計劃表是細分到15分鐘的

走路、等車、上洗手間、晾衣服、收拾餐具……所有這些不方便拿紙筆的時刻,吉田穗波都沒有浪費,會用來練習聽力,或者思考回信、報告,這樣下筆更快,可以省去一邊想一邊打字的時間。

        九、別讓焦慮澆滅鬥志——控制情緒就是節約時間

很多人浪費時間,是因為把時間都用來焦慮了,相反,很多人達成目標,是因為他們有堅定的信念和穩定的情緒。

人生隨時隨地都會碰到意外,鬥志就像個氣球,一旦因為疲憊、失落泄了氣,又得花時間鼓起它,如此反復,會浪費大量時間。

列出“在意事項清單”,因為她發現小壓抑會奪走超乎想像的大能量,每逢必須專心的時候,真正礙事的通常不是大煩惱,而是些小細節。

為了專注投入,吉田穗波會運用專注前的時間,處理完令自己在意的小事,防止事倍功半。

        十、勇敢踏出第一步——然後嘛,見機行事

每個人的肩膀上總有許多“理想”和“責任”。如果總以責任為先,理想就很難實現,因為,責任是永無止境的。如果等責任盡了才去追求理想,那等到天荒地老也動不了手了。所以,實現夢想的關鍵就是,理想和責任一起扛,同時做想做的事和該做的事。

無論第一步有多小,都要踏出去,然後,堅持下來。”

“堅持”,並不是日復一日,而是“中途停頓很正常”,即使沒完成進度也要繼續前進。

“週末圖書館學習之旅”總是斷斷續續的,但她沒有放棄,總安慰自己“有進步就好”,週末本來就應該陪孩子,能讀個兩三頁很該慶倖了。而且,她認為,有時候就是因為時間短,反而能快速進入專注狀態,讓學習更有效率。

        結語
       
“不是因為某件事很難,你才不想做,而是因為你不想做,讓這件事變得很難。

祝每個媽媽都能在清晨被夢想和希望喚醒,帶著發揮潛能、有所進步的滿足感入睡,因為成為自己而無比愉悅、幸福!
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